139-1893-0001

律师介绍

邢环中律师 邢环中律师,上海金牌刑事辩护律师【手机(微信):13918930001】,华东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硕士,上海知名律所金茂凯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,专职代理刑事辩护、看守所会见、申请取保候审、适用缓刑、无罪辩护等刑事业务。承办... 详细>>

在线咨询

联系我们

律师姓名:邢环中律师

手机号码:13918930001

邮箱地址:309031616@qq.com

执业证号:13101200810151520

执业机构:上海金茂凯德律师事务所

联系地址:淮海中路300号香港新世界大厦13层

律师文集

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有效辩护的三个切入点

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有效辩护的三个切入点 

 

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是今年的热点罪名,有的办案机关喜欢将其简称为“帮信罪”,这几个月笔者收到了几十起当事人或者家属的求助。这类案件有其自身特点,为此我写了罪名解析: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和从89份不起诉书,看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的11个无罪辩点两篇文章,从法律规定到实务辨析,介绍了该罪的有关规定和常见辩点。

本罪的最显著特点是其与上游犯罪的界限过于模糊,最终被定重罪的可能性较大。帮信罪法定最高刑为三年,最低单处罚金,且不起诉、缓刑的概率相比其他类型的案件要高很多。实践中,办案机关往往会主动给当事人办理取保,审前不羁押的概率也很大。但是,帮信罪与上游犯罪的区分界限通常很模糊,是成立上游犯罪的帮助犯还是单独构成帮信罪,往往很难区分。一旦捅破这层窗户纸,刑期大幅度提高是必然的。

同时,恰恰因为本罪审前羁押率较低的特点,涉及当事人及家属往往陷入一个错误认识:人取保了,事就不大了。客观的说,这种想法在此类案件中是大概率会实现,但剩下的小概率事件无论落到谁头上都是难以承受的。有很多案件,侦查初期以帮信罪立案,办了取保,随着后续程序的推进,改变定性为诸如诈骗罪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等上游犯罪的从犯,甚至主犯,最终被判处较重的刑罚。

基于上述考虑,回归主题,笔者结合法律和办案经验,针对该类案件总结以下三个相对有效的辩护切入点,以期对大家办案有所启发。

-1- 从主观明知切入

帮信罪要求行为人的主观心态必须为故意,即必须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而提供帮助。

刑事政策和法律规定不允许有罪推定,不允许办案人通过自我主观推测他人主观进而定罪他人,如此规定不仅是为了规避因办案人个人偏好、喜恶导致冤家错案,更是为了避免因错抓错判而导致有罪的人逃避惩罚。

推断他人是否明知,必须从其客观行为入手,这也是最高人民法院的观点。2019年,最高检、最高法联合发布了办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等刑案司法解释,规定了七种可以直接推定主观明知的情形。分别如下:

(一) 经监管部门告知后仍然实施有关行为的;

(二) 接到举报后不履行法定管理职责的;

(三) 交易价格或者方式明显异常的;

(四) 提供专门用于违法犯罪的程序、工具或者其他技术支持、帮助的;

(五) 频繁采用隐蔽上网、加密通信、销毁数据等措施或者使用虚假身份,逃避监管或者规避调查的;

(六) 为他人逃避监管或者规避调查提供技术支持、帮助的;

(七) 其他足以认定行为人明知的情形。

如果符合上述情形,除非有其他相反证据证明,一般认定行为人主观明知而追究其刑事责任。

有两点需要注意:

第一,上述规定仅为示例性的规定,而非穷尽性的列举。也即虽然行为人的行为与上述1—6项均不符,但如果有其他证据足以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明知的,仍然可以定罪。

第二,本罪的明知必须系对被帮助行为相对模糊性的明知。如果明知他人实施具体的犯罪而提高帮助的,则可能构成上游犯罪的共犯或其他类型的犯罪。

例如,事前明知他人实施诈骗而提供帮助,或事中明知他人实施诈骗而继续提供帮助,若诈骗行为构成犯罪,则行为人构成诈骗罪的共犯。

又如,在事后提供帮助,则可能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。

同时,相对于第二条,帮信罪中的明知也不应解释为泛化的可能性认知,而应当限制为相对具体的认知。所以,过于模糊、泛化的可能性认知是不宜定罪的。实践中,有的检察院直接以此为由决定不起诉,需要引起注意。

 

-2- 从上游犯罪入手

原则上,帮信罪以被帮助对象构成犯罪为前提。被帮助的人不构成犯罪或仅构成行政违法,那么行为人也不构成犯罪。

但有原则就有例外。如果确因客观条件限制无法查证被帮助对象是否达到犯罪的程度,但相关数额总计达到下列情形之一的,或者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,也会被追究刑事责任:

(一)支付结算金额一百万元以上的;

(二)以投放广告等方式提供资金二十五万元以上的;

(三)违法所得五万元以上的。

因此,从上游被帮助对象是否构成犯罪切入,大致需要考虑三个层次的问题:

首先,审查现有证据能否证明被帮助对象构成犯罪。这里面包括被帮助对象有无被追究刑事责任。如果上游确实构罪,但未被追究刑事责任或仅处以较轻的刑罚。那么从司法政策和罪责刑相适应的角度考虑,本罪量刑/处理方式一般也不宜高于被帮助对象的量刑/处理方式。

其次,因客观情形暂时无法查证被帮助对象是否构成犯罪,此时需要争取不起诉。实践中,有部分案件因在案证据无法证实被帮助行为构成犯罪而不起诉,并不是全部都依据司法解释适用上述例外情形进行起诉、审批。

最后,若办案机关仍坚持追究其责任,就需要再次从涉案数额的角度分析证据,争取打掉部分或全部数额,实现定性辩护的目标。

 

-3- 从单位犯罪角度辩护

一般来说,案件能够认定为单位犯罪,其中自然人的刑责相对会降低,部分人会因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而不被追究刑事责任。

但是,从实际情况来看,以公司名义实施此类犯罪的并不多。常见的行为模式主要有单干、几个人合伙、成立个人工作室等,真正以公司名义实施犯罪的比例相对较低。

是否构成单位犯罪,一般从以下几个方式审查:1.单位是否依法设立;2.是否为单位整体意志支配下的行为;3.是否为了单位利益;4. 利益是否归单位所有。再往下分析,还要考虑单位是否为了实施犯罪而设立,设立的时间、目的、主要业务。涉案业务是否属于单位主营业务,有无单位决策程序,单位获益如何分配等。

上述切入点或有法律法规、政策的支撑,或有不起诉决定书、判例的佐证,相对来说运用到辩护的实践意义较大,希望对大家办案有所帮助。实践中,有的当事人家属会陷入一个误区:看到某个教授或者律师的观点,就认为案件应该按照某个观点判。实际上,一个教授的观点、一份专家法律论证意见,对案件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是有限的,至少是有争议的。实实在在起辩护作用的往往还是运用有关法规、政策、权威案例,扎实的证据分析意见,以及持续、高效的沟通,见机行事外加一点运气。

 


 



免责声明: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,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,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

添加微信×

扫一扫添加朋友圈